2月13日,由霍猛导演、姚晨监制、张楚文主演,在河南取景拍摄、反映20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题材的电影《生息之地》,作为2025年第75届柏林电影节“金熊奖”主竞赛单元19部(中国内地两部)入围影片之一,主创人员一并踏上电影节红毯,亮相聚光灯下。
《生息之地》主创人员亮相红毯,右三为张楚文
今年26岁的张楚文是河南许昌人,201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,先后参演了《安得广厦千万间》《隐瞒之事》《草木人间》《南方夏日》等作品。
2月14日,记者电话连线对张楚文进行了专访。
记者:家乡媒体得知你主演的电影入围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,首先向你表示祝贺。电影《生息之地》是哪一年拍摄的?取景地在哪儿?
张楚文:
《生息之地》是在2023年拍摄的,取景地主要在河南商丘,那里举目便是我们豫东平原广阔的农耕画面,村舍和人也还是老豫东的朴厚样子。我们拍摄时间跨越了一年四季,四次开机,整个记录了它的春夏秋冬。
记者:你能主演《生息之地》,并能和国内多位电影圈大咖合作,当时是如何被选为主要演员的?
张楚文:
我是看到电影寻找演员的信息后就投递了资料,和霍猛导演以及剧组的所有主创成员线上面试聊完,又线下坐高铁从北京到拍摄地(剧组当时已经下村在筹备)。河南是我的家乡,我出生和生长在这里,许昌和商丘距离又那么近,我的母语方言和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,还有我所受的种种教育,都对我面试上“李秀英”这个角色有一定帮助。
记者:拍摄《生息之地》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?你又是如何克服的?
张楚文:
因为我是所有演员中唯一一个专业演员,想要融入他们,去掉自己的表演痕迹,并且和他们像“真正的一家人”有很大困难。我为“李秀英”这个角色做的准备就是和剧组同步,提前住进村子体验生活,专心狂补那个年代的小说、电影,和家里的女性长辈交流。但真正靠近这个角色的生活,还是在一次次的拍摄中,做着“她”会做的事、“她”会做的梦,感受“她”的理想和现实、“她”的挣扎和妥协,进入人物就没有其他杂念了。
记者: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从事演员的经历。你是什么时候对影视表演感兴趣的?就读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期间,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?
张楚文:
我在许昌高中读高三的时候选择了艺考,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(其实也是全力啦),没想到很幸运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。中传四年,每天焦头烂额,只为能够把自己的戏剧片段演出彩,会有成就也会有挫败感。当然这份幸运,必须得感谢我的伯乐李昊宇老师,发现我带领我,让我能够梦想成真,双向奔赴,坚定而幸福地“马拉松”演员这条路。
学习期间,老师也会组织我们在课余时间开展艺术沙龙(分享电影和戏剧)以及参加社会公益,我也会去看其他学校的演出,读书、观影和生活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,这些经历都是成为演员过程中最宝贵的营养元素。
记者:就你从事职业演员来说,爸妈在这方面怎么看?他们在背后给了你怎样的支持与帮助?
张楚文:
我很幸运,我的爸妈非常支持我从事演员这个职业。他们也是还在追梦的人。他们一直鼓励我、相信我,陪我面对所有困难。我在毕业后遇到了一些挫折和挑战。每当这个时刻,我就打电话给他们,他们都会给我打满一整泵鸡血,让我重新有力量再去战斗。
记者:家乡人也想早日在影院看到你主演的《生息之地》,电影预计会在什么时间上映?
张楚文:
这个我也未知,但是一定会在电影院看到《生息之地》的,希望大家期待一下!
记者:你春节回到家乡后,看到家乡有哪些大的变化?
张楚文:
我每年回家都会悄悄去许昌高中校园重走。家乡的变化太大了,不用我说,也因为胖东来,已经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。
还有就是我自己的心境也在变,比如小时候觉得很长的一条路,现在回来再走,突然发现也不过步行15分钟的距离。其实是自己长大了,走进了更广阔天地,走出了远距离,那许昌就变成了牵引我的那个点、心底的烛和思念默默的烟火。
记者:在影视演艺道路上,你还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?
张楚文:
我希望有机会可以和更多优秀的电影人合作,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我也会继续学习和努力,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。
记者:最后,请你跟许昌的家乡父老说几句话。
张楚文:
我走再多的城市,再远的距离,都剥不掉我是许昌人这一本色。它是我的行囊,我会背着它带着初心继续行走,继续寻找一个又一个角色。不是我做许昌的骄傲,是许昌是我的骄傲,我会带着这份骄傲,一直身为演员走下去。
其实在第一部电影拍摄时,我就和顾晓刚导演主动沟通,坚持了我的本色。《草木人间》2024年4月上映的时候,许昌观众都能听到这句“我来自河南许昌”,引起影院哄笑,有的甚至从座位跳起来。入围柏林的《生息之地》,同样也是以河南方言为基调的一部电影。许昌现在特好,所以我特别自豪、自信自己是河南人、许昌人。我把这份自豪和自信带上,默默走未来便是。
亲爱的家乡父老,生活条件和环境文明已不是我们许昌人的担忧,我们会越来越好!祝大家健康、平安、开心!
(许昌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增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