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漫漫,哪一句话曾给予你力量,帮助你走出迷茫的困境呢?
是李白的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,还是王之涣的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?是刘禹锡的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,还是白居易的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”?是欧阳修的“平芜尽处是春山,行人更在春山外”,还是苏轼的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”?
诗人们以笔为舟,以墨为帆,写一句句励志的诗行,宛如春风细雨,激励着每一个不甘平凡的勇者,引领着一个个迷茫的灵魂,在人生的风浪中破浪前行。
在此分享十首励志古诗,它们犹如浩瀚诗海里的遗珠,虽不显于大众视野,却如璀璨星辰,穿越时空的尘埃,惊艳了往昔,照亮了无数逐梦者的心房。
一、刘禹锡《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,改宾客分司,以诗赠别》
• 全诗:
鼎食华轩到眼前,拂衣高谢岂徒然。
九霄路上辞朝客,四皓丛中作少年。
他日卧龙终得雨,今朝放鹤且冲天。
洛阳旧有衡茆在,亦拟抽身伴地仙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唐代诗人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,多次被贬,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,却接二连三的遭遇贬谪,可他却并没有消沉,依旧乐观的面对生活。此诗是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所作,当时友人或许也正处于不得志、即将远行谋发展之际。
“他日卧龙终得雨,今朝放鹤且冲天”,用“卧龙”——诸葛亮的形象来作比喻,坚信终会迎来机遇大展身手,就像暂被埋没的贤才,未来定会得“雨”发挥才能;当下也要有一飞冲天的豪情与信心,像仙鹤一样高高飞翔,满是对未来积极的期许和鼓舞奋进之态。
当你在逆境中艰难前行时,记得用诗中的这句话来勉励自己:他日卧龙终得雨,今朝放鹤且冲天。
二、高适《送桂阳孝廉》
• 全诗:
桂阳年少西入秦,数经甲科犹白身。
即今江海一归客,他日云霄万里人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唐代诗人高适诗典型的大器晚成型。年少的时候他东奔西走求取功名,却屡次碰壁,不得已归田苦读。努力加上机遇,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高适,终于在晚年被封侯,成为了人生的赢家。这一切与他从不放弃的励志心态有关,他笔下也从不缺乏励志的作品,比如这首《送桂阳孝廉》
桂阳在少年时期就英姿勃发地踏上了西行入秦的征途,历经数次科举甲第,却仍似白裳未染,功名未著。如今,他宛如江海中的一叶归舟,悠然自得,看似平凡无奇;但谁又知晓,他日必将振翅高飞,直冲云霄,成为那遨游万里天际的非凡之人。
当你潦倒半生怀才不遇时,读一读高适的这句诗,定会让你重拾信心:即今江海一归客,他日云霄万里人。
三、孟郊《咏怀》
• 全诗:
浊水心易倾,明波兴初发。
思逢海底人,乞取蚌中月。
此兴若未谐,此心终不歇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唐代诗人孟郊有“诗囚”之称,与贾岛齐名,人称“郊寒岛瘦”。他的一生其实并不顺利,不仅一生穷困,仕途更是十分艰难,长期求仕、求理想生活而不得,直到快到 知命之年才科举高中。随后被分配到一个县城做官,他觉得此处不能舒展自己的抱负,遂放迹林泉间,徘徊赋诗。他没有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,将满腔励志从诗中表露了出来。
混浊的水会使人心情低落,澄澈清明的水则能激发人们探索的兴致。幻想着能遇到生活在海底的鲛人,向他求取蚌中吸取月光精华的珍珠。诗人借对心中所求如“蚌中月”般美好事物的追逐,道出“此兴若未谐,此心终不歇”:如果这个心愿没有实现,只要目标尚未实现,我将会一直念念不忘,永不停歇。
当你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时,就读一读孟郊的这句诗:此兴若未谐,此心终不歇。
四、杜荀鹤《山中对雪有作》
• 全诗:
一浑乾坤万象收,唯应不壅大江流。
虎狼遇猎难藏迹,松柏因风易举头。
玉帐英雄携妓赏,山村鸟雀共民愁。
岂堪久蔽苍苍色,须放三光照九州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杜荀鹤诗晚唐时期的诗人。他幼年家道寒微,曾以牧鸭为生,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勤奋好学。他“七岁知好学,资颖豪迈,志存经史”,又又苦心于诗,自称“江湖苦吟士,天地最穷人”“乍可百年无称意,难教一日不吟诗”。晚唐社会政治腐败、藩镇割据、民不聊生,杜荀鹤身处乱世,目睹诸多黑暗不公。他渴望考取功名为民造福,奈何屡次落第。失意之余,他并未沉沦,而是向阳而生,信心满满。
这首诗中写了雪景,实则借景抒情。“岂堪久蔽苍苍色,须放三光照九州”,寓意不能任由黑暗(蔽苍苍色)长久笼罩大地,要让正义、希望之光(三光)重照九州。抒发了自己想要改变乱世、盼光明降临的急切渴望,激励有志者挺身而出拨乱反正。
当你忧郁踌躇时,就应该怀着这样的志向坚持走下去——岂堪久蔽苍苍色,须放三光照九州。
五、白居易《南龙兴寺残雪》
• 全诗:
南龙兴寺春晴后,缓步徐吟绕四廊。
老趁风花应不称,闲寻松雪正相当。
吏人引从多乘舆,宾客逢迎少下堂。
不拟人间更求事,些些疏懒亦何妨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誉为“诗魔”,初到长安便因为一首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而名满京城。后来有写下了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等诸多长诗,奠定了他在诗坛屹立不倒的地位。不过他的仕途却是起起落落,历经党争、被贬等风波,可他不卑不亢,从容的面对生活,到了晚年,他的心境渐趋平淡超脱,以“独善其身”的态度影响着世人。
此诗写于游览南龙兴寺见残雪之时。“不拟人间更求事,些些疏懒亦何妨”,是他历经沧桑后对生活态度的表露。在繁杂世事、仕途纷扰后,他有了看淡功名利禄、想稍作休憩的想法,这也启示人们在奋斗中可适时停下脚步、调适身心,为长远计。
人生漫漫,当你想表达我不卷了,要躺平了时,就用这句诗吧——不拟人间更求事,些些疏懒亦何妨。
六、程长文《狱中书情上使君》
• 全诗:
妾家本住鄱阳曲,一片贞心比孤竹。当年二八盛容仪。红笺草隶恰如飞。
尽日闲窗刺绣坐,有时极浦采莲归。谁道居贫守都邑,幽闺寂寞无人识。
海燕朝归衾枕寒,山花夜落阶墀湿。强暴之男何所为,手持白刃向帘帏。
一命任从刀下死,千金岂受暗中欺。我心匪石情难转,志夺秋霜意不移。
血书两字寄边庭,生者应知死可悲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程长文是唐代的一位女诗人。封建社会中女子的身份地位不高,还常常蒙受不白之冤。也因为这些原因,程长文并未在历史上留下详细的资料,只知道她是上饶鄱阳县人。她也因为自己的一段惨痛的遭遇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足迹。这段遭遇便是这首诗中所叙述之事。
在诗中,她叙述了自己在家做闺女时,贞心象孤竹一样高洁。出嫁后,丈夫赴京求取功名,自己则独守家中,过着清淡幽居的生活。没想到在一个燕子归去,山花凋落的寒夜,一个歹徒手执匕首威胁要强暴她。刚烈的她宁愿被杀死,也不会蒙受暗中的侮辱。可恨县官不问情由即派衙抓她入投入牢狱。此不白之冤向谁诉说?但她相信,终有一天,人们会相信她象白玉一样洁白无瑕。
身为女子,遭强暴却不屈,反被诬陷入狱。在狱中她向使君倾诉冤情,写下此诗。“我心匪石情难转,志夺秋霜意不移”展现她坚如磐石之心,即便深陷囹圄、蒙冤受屈,志向与操守似秋霜般冷峻、坚定,绝不因外界暴力与不公而改变,彰显了女性在绝境中惊人的意志与骨气,极具感染力与励志性。
当你想表达我心矢志不渝时,就引用女诗人的这句诗:我心匪石情难转,志夺秋霜意不移。
七、吕温《道州月叹》
• 全诗:
别馆月,犁牛冰河金山雪。
道州月,霜树子规啼是血。
壮心感此孤剑鸣,沉火在灰殊未灭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吕温(771~811)是唐代的一位诗人。他在27岁时高中进士,第二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,授集贤殿校书郎。随后,在(803),得到了王叔文的推荐,任左拾遗。后来,他被任命为入蕃副使,在吐蕃滞留,由此,他的抱负施展受阻,直到805年才得以归来。后来,又因为与宰相李吉甫有隙,贬为道州刺史,后徙衡州,在这里,他做出了良好的政绩,世称“吕衡州”。这首《道州月叹》,便是他此刻心迹的写照。
诗中借道州之月起兴,营造出清冷、肃杀的氛围,“壮心感此孤剑鸣,沉火在灰殊未灭”,则写了有壮志和决心的人听到孤剑的声响时,内心的火焰虽然被埋在灰烬之中,但仍然没有熄灭,依然在燃烧着。体现了理想受阻但内心那股热血仍在奔涌、壮志尚存,激励着自己,同事也激励他人在困境中莫失初心,待时而起。
所以,当你想表达我心依旧,壮心犹在时,就引用这句诗壮心感此孤剑鸣,沉火在灰殊未灭。
八、杜荀鹤《小松》
• 全诗:
自小刺头深草里,而今渐觉出蓬蒿。
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晚唐社会阶层固化、人才选拔弊病多,寒门士子难出头。杜荀鹤也是一个寒门士子,出身寒微,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,但由于"帝里无相识"(《辞九江李郎中入关》),以至于屡试不中,报国无门,就如同埋没在深草里的"小松",虽能长成参天大树,却因为长在杂草中而被埋没。但诗人也坚信,总有一天会冲天而起!
诗人在诗中,借“小松”比喻寒门才俊,起初埋没草丛不被留意,可成长潜力巨大,待长成参天大树之时,一定会被世人夸赞。诗中在讽刺了世人目光短浅的同时,也鼓舞出身平凡者莫因一时无闻而自卑,应该潜心成长,最终凭借实力获得认可、彰显价值。
所以,当你面对他人刁难排挤时,应该坚信:时人不识凌云木,直待凌云始道高。
九、苏轼《失题二首其一》
• 全诗:
足蹑平都古洞天,此身不觉到云间。
抬眸四顾乾坤阔,日月星辰任我攀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苏轼是北宋时期的大诗人,在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而他的一生,并不仅仅是因为诗文名留青史,更因为他乐观积极的心豁达心态而被世人铭记。他年少成名,到了中年却遭受了一贬再贬的打击。他在新党与旧党之争的纠葛中难以脱身,以至于老年的他回首自己一生时感慨: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可他不被生活打到的乐观心态,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!
此诗便是在被贬失意时作,前几句自嘲境遇,最后的“抬眸四顾乾坤阔,日月星辰任我攀”则笔锋一转,尽显豪迈。写了自己虽身处困境,却胸怀乾坤,有不惧艰难、追求高远目标的气魄,鼓励自己超脱眼前困厄,向浩瀚天地、伟大理想进发:抬眸仰望天空,只见天地浩大;日月星辰高远,也任我攀登。
当你想表达天地之大任我遨游时,记得引用苏轼的这句:抬眸四顾乾坤阔,日月星辰任我攀。
十、鲍照《拟行路难·其六》
• 全诗:
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。
丈夫生世会几时,安能蹀躞垂羽翼?
弃置罢官去,还家自休息。
朝出与亲辞,暮还在亲侧。
弄儿床前戏,看妇机中织。
自古圣贤尽贫贱,何况我辈孤且直。
• 写作背景与赏析:
鲍照是南朝宋国的文学家,与颜延之、谢灵运合称“元嘉三大家”。南北朝时期门阀森严,寒门士子晋升艰难,鲍照出身低微,家世贫贱,才华横溢却常受压抑。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,出任过前军参军,故而后世也称他为鲍参军。而他的诗文写被后人用“鲍参军”来赞誉,比如杜甫就写过“清新庾开府,俊逸鲍参军”
诗人在这首诗中,开篇就写了自己内心的愤懑,有志难伸,最后则用“自古圣贤尽贫贱,何况我辈孤且直”一句,引用古圣贤也曾贫贱的事迹来宽慰自己,凸显即便出身孤寒、性格耿介,在不公世道也要坚守自我,凭才华与骨气争前程,激励同样处境者不向命运低头: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,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?
所以,当你想当你想表达贫贱不移时,就用这句诗自古圣贤尽贫贱,何况我辈孤且直。
{{jt.content}}
{{jt.time}}
回复
{{jt.likeNum}}